最早利用烽燧传递情报的记载是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幽王为烽燧、大鼓,有寇则举烽火。”唐代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解释说:“昼日燃烽以望火烟,夜举燧火以望火光也。”“皆山上安之,有寇举之。”《墨子》中已有专门解释烽燧的论述:“城上烽燧相望,昼则举烽,夜则举火……遣卒候者无过五十人杠杆炒股哪个平台好,客至堞,去之,慎无厌逮。”史学家岑仲勉注道:“此言派出斥候及烽火告警法。卒候,今名侦探或间谍。”
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说:“公子与魏王博,而北境传举烽,言赵寇至,且人界。”可见都是以烽燧来传递报警情报。秦汉时,建立了大量烽火台,“起烽燧,十里一候。”又叫“亭”、“烽台”、“烟墩”、“墩台”等。近年出土的秦制铜“杜虎符”上有十字:“燔燧之事,虽毋令符,行也。”汉代居延汉简中有《塞上烽火品约》,品约规定:若敌寇不满一千人,则燔一积薪,超过一千便燔二积薪,若攻亭障则燔三积薪。
隋唐时,又规定:“若贼少,举二烽;来多,举三烽;大逼,举四烽。”由于烽燧敌我均可见,所以又制定了特别的形式来予以保密。譬如南宋华岳在《翠微北征录·反泄》中说:“我秘敌泄,则胜常在我。”“反泄之法有四:一曰号召……二曰旗帜……三曰金鼓……四曰烽燧:谓昔以一燧为遇寇,二燧为索救。今则反以一燧而为索救之号;昔以无烟为无事,有烟则有警;今则反以有烟而为无事之验,是为反泄。”因为烽燧信号单调显目,不可能传递复杂绝密情报,所以其作用局限于边境较为简单的情报通讯传递。
展开剩余47%利用水漂即利用流动不息的河水,从上游向下游传送紧急军事情报。隋大业十一年(615)时,隋炀帝被突厥重重包围于雁门,形势极为危急。隋炀帝几次派人突围外出去搬救兵,都被突厥捕杀或受阻。于是,隋炀帝“从围中以木系诏书,投汾水而下,募兵赴援。”果然,下游隋军得信后,立即发兵救援,击退了突厥。《隋书》还记载隋将史万岁平陈时,因“水陆阻绝,信使不通”,无法与主帅杨素取得联系。史万岁急中生智,将战场军事情报放在竹筒中,浮江而下,终于漂到了杨素的帅营。杨素根据情报及时调遣军队开往前线。
明代用间大师王守仁在与叛军朱宸濠作战时,就制作了数十万块“免死牌”,牌上刻写着只要叛军士卒谁持有该牌,便可在战败被俘时免予死罪等字样,然后投入长江上游,木牌顺流漂至明军久攻不下的安庆朱宸濠军营中,人人蜂拥争抢,军心涣散,逃兵不计其数。王守仁利用水力传递瓦解敌军的“情报”,有力地摧毁了朱宸濠的军队。被后人称之为“水电报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